其实,集中控制的信息化与自组织的信息化是两种不同的思路。在简单确定的环境下集中控制的方案更有效,但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,集中控制方案往往不可行。 互联网的涌现不是人为控制的结果,它是网络节点行为的自行组织。传统信息化设计是以控制为中心,信息系统代表的是控制者的思维逻辑。但是在开放网络环境中,节点行为是不受控的,涌现是节点自主行为的协同效果,节点的意向与共同遵守的协议标准决定着涌现的结果模式。 与集中控制的系统相比,网络自组织系统有更强的创新能力,控制是将已有的思想施予外部,该过程中并无新思想产生,而网络自组织则不同,网络涌现的效果是节点思维不曾想到的,可能出现新机会,创新活动会由此产生。放弃集中控制的思维模式,建立合作协议,鼓励自组织活动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,互联网就是沿着这条路径繁荣起来的。 感性化的IT应用 在信息技术应用前期,昂贵的计算机只有机构用户能用得起,且信息技术主要用于工作领域,应用目标很明确,信息化思维是理性的;而在PC互联网时代,廉价的信息技术迅速向家庭与个人普及,信息技术向生活型应用扩展;到了移动互联网时期,数字化生活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内容。 在讨论互联网思维时,要重视信息技术应用方向的巨大变化,数字化生活与数字化工作的需求有很大差别,数字化工作的目标明确,思维理性;而数字化生活目标多样化,愉悦成为目标,用户思维感性化,传统的信息化理论很难理解互联网思维。 信息技术成本下降直接影响应用方向,几十年来摩尔定律使IT性价比提高了数十亿倍,智能手机晶体管集成度已上亿,人类已进入计算能力过剩的时期:大量的计算能力转向游戏、娱乐、文化消费,功能需求让位于美感,大众IT应用越来越时装化了,使用什么手机、加入什么网群成为一种文化现象,这是苹果热、小米热的原因之一。文化消费、感性需求是移动互联网产生的新特点。 计算机主流应用经历了科学计算、数据处理、数据库、PC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等五个时期;其应用从工作型应用向生活型应用扩展;社会信息化观念也应当根据市场环境的变迁而变化,互联网新规律正在更新信息化思维。 传统的信息工程学思维是在局部领域、确定性环境下的信息化思维,是精确的工程思维,这种思维方式在微观执行时非常有效,但对更广阔的环境就不适用了,面对不确定环境需要有宏观层次的信息化眼光。 传统的信息化观念是面向工作型应用的,这是机构用户的信息化理念,当家庭与个人成为信息技术的主流用户时,观念将随之改变。在生活、娱乐性应用中,感性需求、艺术需求上升,信息产品与服务的用户体验成为关键。 如果从组织资源视角理解通信与网络,它是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,通信与网络资源能够降低社会协作成本,促进社会业务流程重组,提高社会生产力,互联网应用颠覆了很多传统商业模式。 节点连接成网络会产生1+1>2的效果,增值大部分来自网络自组织涌现。涌现是一种高层次现象,是新秩序的产生,它是节点层次思维想象不到的,如微信、O2O模式等,跳出老的思维层次才能发现涌现产生的机会。 传统的信息工程思维是以控制为中心的思维,这是软件思维逻辑的延续,只适用于确定性环境。在不确定环境下,自组织模式能更有效地积累大众智慧实现创新。通过标准、协议协调的自组织模式比直接控制更有效。 移动互联网时代,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每一个人,信息消费进入到最个性化时代,工作不如娱乐,功能已不如美观,用户的心理感受已成为影响市场的关键因素,需要从大众文化理念来领悟互联网思维。 (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原副主任、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) |